【有奇吧 www.youqiba.com】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20-05-30 16:42:04来源:有奇吧编辑:有奇吧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核心阅读

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河南淮阳,古称陈州,这里有伏羲的太昊陵、孔子的弦歌台,素有“八千年看淮阳”的说法。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外东南角,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上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城址,并由此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等问题的讨论。1988年,平粮台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重点保护。2010年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其进行系统勘探和调查。从2014年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联合组队对平粮台古城遗址开展了连续6年的系统发掘。

平粮台古城遗址成为近年来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项重要发现。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豫东地区的区域社会中心,平粮台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

图为龙山时期玉冠饰残片。

 

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

图为平粮台古城遗址平面结构。

 

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

图为平粮台古城遗址发掘区内经过规划的排房、城内排水和“中轴线”道路。

 

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

图为城墙内排涝用的陶水管道。

 

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

图为龙山时期陶碗。

古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人们对古城的印象和标准,不外乎方方正正、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四通八达。这样的“城”不仅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规矩”,也影响了东亚地区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划。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这种城市布局的最早实例。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平粮台城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基本正向,城内长宽各185米,城内使用面积共计约3.4万平方米;加上城墙宽度,则城址占地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再包括外侧城壕,面积约10万平方米。

不同于4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堆筑的城墙和北方草原地带的石头城,平粮台的城墙是版筑夯土而成。这样的建筑方式就地取材,结构坚固,墙体坚硬,因此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它在中国黄土地带延续使用,不仅是中国历代古城墙的标配技术,也在青铜时代成为宫殿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重要建筑手段。

平粮台城址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门,城门位置均居中。上世纪80年代对南城门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一组布局周正的“门房”基址。南门遗迹由中间近1.7米宽的门道和两侧两座房子基址组成。这两座房子依城墙用土坯原地垒砌建筑,房门相对,两座房子规格一致,都是总面积13—14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的单间土坯建筑。

南城门内外均有路面相通。2019年的发掘中,在城中部发掘居址区时也揭露出一段类似路面的垫土层,为细密的白色细沙土,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垫土。根据南城门内外路段和城内新发现的这段路面堆积,可以复原一条贯穿古城南北的道路,其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位置居中,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中轴”大道。根据几处路面堆积的层位进行分析,可知这条道路从建城之初到古城遗址的最晚阶段延续使用,说明中轴对称的布局在古城使用阶段始终如一。

城内布局以这条南北向中轴路相隔,规划严整。城内东南部的全面揭露,确认了多排东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成排统一规划建造。单排房屋从城墙内侧大概20多米处开始,延续60余米,接近中轴线;每排房屋又由3—4组多间房组成,所有单间规模均较为相似。最初规划的排房间距15米左右,室外活动面基本串通相连;每组房屋的门向均朝南,布局规整。

依据整齐规划的聚落布局,考古学家得以从细节到整体,深入分析从一间房所代表的最小社会单元,到一套房背后的“大家庭”,到一排房所对应的社会组织,最终到多排房共同组成的平粮台古城人群规模和内部结构。

布局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

目前发掘显示,平粮台古城的排水系统涵盖城内居址日常排水、城墙排涝和城门通道排水。其中,考古学家最早发现的是南城门“门卫房”通道下的一组陶排水管。这组陶水管和沟渠位于南门门道的路面之下。首先在门道下挖一条城内高城外低并且上宽下窄的沟渠,在沟底铺一条节节相套的陶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设两条同样规格的陶水管道,形成一个“倒品字形”的管道组合,然后填埋起来,再铺设进出城门的路面。

在南城门东侧的城墙内,也新发现了两组陶排水管道。这两组陶水管均纵向穿过城墙,有先后顺序,并非同时使用。每组排水管道皆有一定坡度,城内高于城外。城内联通有进水沟或洼地,城外通过沟渠排向外侧壕沟。从这两组排水管道和打破南城墙的沟的情况分析,平粮台古城曾受内部水患困扰,如何将城内积水有效排出城外,始终是古城先民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从第二组陶排水管道打破城墙的情况看,这一时期城内很可能出现了内涝,早期铺设的管道堵塞或排水不及,迫不得已将城墙拆毁(或冲毁)一部分用于排水,待水患过后又重新修补城墙缺口,并再次铺设排水管道用于排水。这一动态的筑城、排涝、修补、维护过程,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平粮台龙山时期居民的智慧和生活场景。

为解决城内排水,高土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均分布有排水沟。2019年发掘时,还在长排房址靠近中轴线的位置,发现了东西向埋设于房后坡脚下的陶水管道,用的水管规格跟城门及城墙内的管道完全一样。这组东西向的陶水管往西联通一条南北向水沟,而水沟的另一侧就是这座古城的“中轴”大道。

陶质管道,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从平粮台古城开始出现的一项重要发明。这个遗址出土的陶水管,不管是城内还是城门城墙处用的,都是35—45厘米长的直筒形,壁厚和表面拍制纹饰相似,是标准化产品。也因此证明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统一规划、由社会群体共同完成的公共设施。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排水系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这种陶水管道技术在平粮台古城最早出现,从商周沿用到秦汉,甚至在汉长安城还可以看到节节相扣的陶质水管。古今相通,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水资源的管理,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平粮台古城遗址提供了实例。

距今4200年的车辙痕迹

在南城门内早期道路路面上,还发现了车辙痕迹。车辙宽0.1—0.15米,深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组平行车辙间距0.8米,研究认为是双轮车的车辙印迹。该段东西向道路向东延伸并转弯向南,直通南城门。

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这些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这可能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相比,将我国双轮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作为豫东地区重要的龙山时代区域中心,平粮台城址还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遗物。

南城门附近第二期道路垫土中出土的玉冠饰残片,形状和加工特征,与后石家河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同类器物近似。排房室外堆积中,出土了一件可复原的龙山时期陶碗,表面刻画有对称的复杂兽面纹,与长江流域的玉器纹饰的结构和表现方式颇为接近。

城址内还发现4具用完整的黄牛进行祭祀的遗迹。黄牛是龙山时代才进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种。在平粮台龙山城址的大量发现,对研究起源于西亚地区麦作传统下的黄牛如何融入中原传统的粟黍农业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平粮台古城遗址历时5年的主动发掘项目已顺利完成。未来,考古学家会进一步深入地分析这些年经过科学发掘提取的各类资料和信息。对平粮台古城的系统研究,随着发掘的结束才刚刚开始,平粮台古城的保护展示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古城遗址博物馆(淮阳区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粮台考古工作站均已立项并开始建设,无疑会为将来这个重要古城址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坚实的平台。

标签:古城 排水 遗址 城内 城墙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研究的重要成果》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创新》这篇文章。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